2021年3月24日下午2:30,区域旅游与环境专业的2020级硕士生于10号楼北楼一楼长廊进行了《区域旅游影响研究导论》课程论文的海报展示。4个小组分别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我院程绍文老师、王晓芳老师到场评分指导。城环学院部分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到场参观海报展,大家就各组展示的内容进行了现场交流和探讨。
海报展示现场
本次海报的展示主题是“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与居民的身份认同”。各组的研究均基于2020年1月2-3日进行的实地调研数据。调研由城环学院相关专业的37名本科生和硕士生分组完成,共调研了9个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近代租界街区(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青岛路片)、革命文化街区(“八七”会址片、首义片)、近代里分街区(一元路片、昙华林片)、传统商业街区(汉正街片、显正街片)、工业文化街区(龟山北片)。其中,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已被确立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调查对象为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居民,调查方式包括观察、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内容包括:实地观察和记录街区建设和发展情况;问卷调查和访谈居民对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参与、满意度、身份认同、支持度等。
实地调研状况
4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对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与居民身份认同进行了研究。
第一组同学基于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选取了其中4个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案例地,对街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满意度、文化认同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居民旅游参与度较低但其对旅游支持程度影响较小;文化认同对于旅游支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居民满意度对旅游支持度的提升以及文化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
第一组
第二组同学重点研究了旅游业发展对外来居民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探讨参与度、满意度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份认同与支持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街区居民的身份认同及其旅游支持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对身份认同的变迁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外来居民在当地街区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会对其身份认同产生正向的影响作用,身份认同又会正向地影响外来居民对当地街区建设发展的支持度,而支持度会负向影响外来居民的身份认同;此外,旅游开发对居民街区物质文化认同和精神文化认同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街区从“失序”到“秩序”,从“衰老”到“新生”的认知变迁,街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随之增强;但是部分旅游开发行为与居民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因此造成了居民对同一现象的双重认知。
第二组
第三组同学基于访谈文本,运用扎根理论挖掘街区更新改造对居民身份认同感的影响,并基于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的身份认同、参与度、满意度和对街区建设的支持度的结构方程模型,对身份认同、参与度、满意度和支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居民的身份认同感主要受公共设施和生活环境、文化记忆、居住环境和配套服务等因素的影响;参与度与满意度之间呈较弱的互相相关;身份认同主要受满意度的正向影响;支持度受身份认同和满意度的正向影响,满意度对支持度的影响作用要高于身份认同对支持度的影响作用。
第三组
第四组同学以武昌老城昙华林街区为例,分析老街区历史性与地方性的价值重构现象,研究它推动居民环境认同与文化认同并促进社会整合的功能,同时探索了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最后结合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规划,在分析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环境、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四组
各组同学在给现场参观的老师和同学讲解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结果后,就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老师请教。程老师建议,各位同学的研究可以共同合作,融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要进行文章间的对话。王晓芳老师对各组的海报也表示肯定,希望各位同学根据老师们提出的意见将课程论文完善为学术成果。
海报展示后,各组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他们表示,本次活动受益良多。此次课程论文的展示成果经历了调研方案制定、实地调研访谈、数据处理、论文撰写、海报制作等多个过程,非常感谢谢老师、冯老师、程老师和王老师在课程教学、实地调研和论文撰写等各方面提供的悉心指导,并感谢所有参与实地调研的调研员的认真付出。通过制定调研方案,同学们熟悉了量表的开发与制定,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大家了解到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现状,并寻找到自己的专业角度去作出分析和建议,最后通过海报展示这种有效增进学术交流的方式,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目前所做工作的不足。而且通过观看其他小组成员的海报内容,对多种研究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接下来,他们将会根据各位师长的建议不断完善本次的研究成果,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
至此,本次海报展示圆满结束。